欢迎访问锦州市工业大数据平台!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首页 > 科研成果 > 构建产学研合作新机制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再发力
构建产学研合作新机制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再发力
2017-12-01发布人:锦州市工业大数据平台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目前,我市正在全面开展“两落地、一融合”工作,构建产学研合作新机制,聚力创新谋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A “两落地、一融合” 培育新动能打造新引擎
  9月底,南京市委、市政府召开我市与在宁高校“两落地、一融合”对接座谈会,市领导与在宁高校负责同志齐聚一堂,共商“科技成果项目落地、新型研发机构落地、校地融合发展”大计。围绕“两聚一高”、“两高两强”目标要求,全面提升南京与在宁高校的融合发展水平,共同打造创新人才集聚、创新生态优良、创新动力强劲的创新高地。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张敬华要求,推动“两落地、一融合”,关键是用好市场和政府“两只手”,打造充满活力、更具竞争力的创新生态链,让创新创业在南京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成功更容易。
  我市将着力从以下几方面推进这项工作,进一步深挖科教资源,培育科技产业和企业,强化技术创新,打造出一条充满活力、更具竞争力、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生态链。
  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强化新型研发机构的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和产学研合作工作,通过运用国内外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在资金、技术、人才方面的优势,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衔接,大力培育、扶持、壮大一批新型研发机构。
  推进成果转化项目的落地。联合高校加强对科技成果信息的分类挖掘,围绕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和高校科技创新优势,梳理遴选一批成熟度较高的可转化重大科技成果,形成南京市在宁高校重大科技成果储备库,加强对入库项目跟踪管理,推动一批重点产学研项目在宁实施。
  培育更多的创新型企业。着力推动科研项目企业化落地,加速科研成果和新型研发机构企业化运作,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股权为纽带,把高校院所、科研团队、地方平台、社会资本等紧紧联系在一起,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形成创新的合力、利益的共同体。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上市企业、行业龙头高新技术企业梯度发展工作推进机制。实施科技型企业成长帮促计划,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对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对创新型企业链条上的各个环节,分别制定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做好产业发展引导、科技创新服务、畅通融资渠道、营造信息化环境、保护知识产权、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组织重大创新类活动等工作,做到既不缺位也不越位。
  B 深化产学研合作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依托丰富的科教人才资源,我市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集聚各类创新资源,在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上取得了良好成效。
  在政策支持体系上,近两年来,我市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发挥科教资源优势推动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实施意见》、《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南京市争当江苏省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排头兵和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若干政策措施》(科技创新“36条”)等一批政策措施。既明确了全市“十三五”期间重点推进的产学研合作任务,也对支持产学研合作的相关政策措施进行了明确。我市与20家在宁高校院所签署深度合作协议,着重明确共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与开放共享、完善互动合作新机制等方面。同时,市政府与相关高校院所建立了校地联席会议制度,定期进行工作会商,推进校地合作。
  近两年来,我市注重发挥在宁高校院所集中的科教资源优势,广泛组织产学研对接交流活动,促进在宁高校和科研院所应用技术成果的就地转化。通过与在宁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的合作,对高校进行成果筛选、市场化评估、成果推介等增值服务,对高校成果信息进行分类和挖掘,形成一批符合南京产业发展需求的“科技成果包”。今年,我市先后举行了南京市与在宁高校“两落地、一融合”对接座谈会、南大科技成果专场对接会、东大成果增值发布会、生物医药专场对接会和省大院大所对接会等系列产学研活动。据初步统计,通过前期对接,今年上半年全市共达成产学研合作意向346项,形成产学研合作签约项目179项,意向投资金额200多亿元。这些项目中,既有校地平台共建项目,又有校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C 搭建平台载体 畅通成果转化渠道
  在继续支持高校院所普遍建立技术转移机构的同时,我市聚焦重点产业领域和各区(园区)主导产业需求,鼓励引导各区(园区)、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一批新型研发机构,通过建立“投资公司+孵化器”等方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支撑全市战略新兴产业的创新转型发展。目前,南京市共建有各类新型研发机构35家,涉及到先进激光、未来网络、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今年,南京市进一步完善了技术成果信息平台,与省科技厅共建了江苏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该市场主要采取线上线下协同互动、服务机构加盟共建的方式,实现了线上线下融合发展,面向省内近百家主要高校院所征集技术成果,面向5万多家企业征集创新需求,构建了技术成果、专利信息、技术需求等若干层面数据库和动态数据库。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提升研发创新能力
  我市今年首次设立了市科技成果转化专项,通过对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的培育和有效延伸,主要推动企业吸收高校院所技术成果到企业进行转化和产业化,共对南京诺唯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20家科技型企业进行了立项支持,共支持经费2000万元,带动企业项目研发总投入10.3亿元。今年,我市在省成果转化项目中继续保持领先,全市共有24个项目获得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的支持,获得省拨经费1.83亿元,至此我市累计获得省成果转化专项支持252项,累计获得专项经费支持24.35亿元。今年我市还首次设立了校企合作后补助计划,引导支持在宁高校服务南京企业创新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今年共对131家校企合作项目进行重点支持2000万元。项目领域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智能电网、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全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相当部分成果都是行业领域的技术先锋。
  什么是新型研发机构?
  新型研发机构是相对于原来传统科研机构来讲的,与传统的科研机构相比,这些新型科研机构“不完全像大学、不完全像科研院所、不完全像企业、不完全像事业单位”。主要是指以多种主体投资、多样化模式组建、市场需求为导向、企业化模式运作,充分运用国内外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在资金、技术、人才方面的优势,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衔接,主要从事科学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活动,具有职能定位综合化、研发模式集成化、运营模式柔性化等新特征,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可持续发展的法人组织。比如南京工业大学膜科学技术研究所和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
  南京工业大学膜科学技术研究所以南京工业大学国家特种分离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南京膜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为依托,共同组建膜科学技术研究所,2014年成为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首批研究所。研究所实行“一所两制,统一管理”的创新模式,采取校、企两种机制共存模式,依托学校机制,产出原创性科技成果;依托市场机制,实施“二次开发”,推动原创性成果的转移转化,服务企业创新,引领膜产业发展。研究所建设了集技术二次开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等功能为一体的膜科技产业园。目前已集聚了30多家科技企业及联合实验室,集聚百名高端研发人员,组建了校内、校外两个各5000万的膜产业投资基金,成立了膜产业知识产权联盟,服务行业发展。打造了一条“依托一个学科、研发一批成果、孵化一批企业、培育一个新兴产业”的创新创业之路。
  研究所在膜制备、表征、污染与清洗及膜组件和应用设备研制等各个方面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已有20项成果通过了省部级组织的专家鉴定,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品填补了国内商品无机膜的空白。该研究所建成了国内最大规模的陶瓷膜生产基地,产品在生物化工、化学工业、石油化工、食品、环境保护等领域获得成功的应用,并被国家科技部列入《九五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国家级“星火”计划,国家“火炬”计划,获得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证书。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化工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科技奖励,拥有40余项专利技术,并完成了国家海洋局的两项行业推荐标准“陶瓷微孔滤膜”和“陶瓷微孔滤膜的测试方法”的编写工作。目前,研究所已发展成从基础研究到商品膜设备制造的一个大规模的一体化系统,拥有膜制备实验室、膜应用实验室、纳米材料实验室、多孔材料实验室、膜集成技术实验室、分子筛实验室、膜催化实验室、组合化学实验室、商品膜与膜设备生产基地等,研究工作也拓展至纳米材料、催化材料、集成技术等领域。
  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是由中科院上海光机所与南京开发区管委会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2014年加盟省产业技术研究院,2015年成为省产研院首批八家加盟研究所之一。研究院坚持为产业提供技术支撑的总体功能定位,包括产业技术研发、技术转移转化、技术服务和中小型科技企业孵化四项主要职能。

  作为新型研发机构,激光研究院采取企业化运作,坚持市场化配置科技资源的方式,在体制和机制方面开展了多项创新探索。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激光研究院探索采取“一次买断、二次开发、多方合作”的科技成果转化新思路,积极吸引上海光机所和院内外多家单位和团队的科技成果在研究院平台进行二次开发,成功转移转化多项科技成果,相关知识产权大幅增值。使得高校院所原先多项难以转化或沉睡的科技成果,在研究院进行“二次开发”后成功获得转化。激光研究院先后获得江苏省智能激光制造公共服务平台、江苏省产学研联合重大创新载体等平台项目支持,建有六个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形成了国内一流的激光技术研发平台,为开展合同科研、服务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科技条件支撑。研究院拥有120余人的光机电领域专职研发团队,还与国内顶尖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上海盛知华知识产权服务公司和深圳中科院知识产权服务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为研发及产业提供知识产权服务。
  正是依靠高水平的技术研发平台和专职研发团队,使研究院有能力每年为80家左右的地方企业提供委托合同科研、技术转移、检验检测、人才培训等公共技术服务,合同科研及技术转移等横向收益近两年累计达5000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友情链接

电话:0416-5082888 邮箱:jzgwcyy@163.com 辽ICP备15009211号-2

网址:www.jzgypt.com 地址:锦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金山大街51号

锦州工业大数据平台 版权所有 华睿科技提供技术支持

辽公网安备21079902000050号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16-3216676
举报邮箱:bhzz2022@163.com
中央网信办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中央网信办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辽宁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辽宁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涉企举报专区涉企举报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