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外媒报道,全球知名船舶调研服务机构Clarksons发布了今年4月份的全球造船业数据报告,报告显示今年1-4月,中国船企累计订单量同比翻番,达到1543万补偿总吨,是2016年的3倍。其中4月中国船企合计承接订单数量为164万修正吨,位列世界第一,这也是自去年7月起中国船企单月承接订单量首次超越韩国,并且在4月份全球累计订购总量305万补偿总吨中,中国船企占比54%,韩国船企占比39%
自去年底开始,航运市场中海运板块持续火爆热度不减,一箱难求的情况在各大港口均有不同程度上演,据业内人士预测,先前苏伊士运河堵塞对欧洲及东南亚造成的港口堵塞叠加疫情管控造成的双重影响下,当前船期难定,缺箱严重的情况还会继续持续,并会进一步推升运价上涨。受此影响,A股海运龙头中国海控(601919)近期一举创出近13年来的新高,最新摸高至23.36元。
然而在整体基本面及消息面如此众多重利好汇集的情况下,作为国内船舶制造业龙头中国船舶的股价却依旧表现得十分低迷,自2015年5月上一轮牛市创下71.25元的反弹高点后,在长达6年的时间内一路震荡下行至今没有任何起色,长期徘徊在10~20元区间进行弱势盘整。
依稀还记得2007年那一轮牛市岁月,作为两市绝对的明星股,中国船舶创造了从5元附近一路高歌猛进上涨至300元的神话,是当时名副其实的A股之王。如今虽然经历了一系列重大资产重组,外高桥、黄埔文冲、广船国际、江南造船厂等优质资产相继注入上市公司,但受制于船舶制造业整体多年持续底迷的影响,往日的雄风却早已不复存在,众多参与其中的投资者不禁要问,中国船舶股价还能再涨回300元吗?
其实在2007年之后中国船舶经历了一系列定向增发进行资产收购,昔日的300元股价经过一番股本扩张、股价除权后对应价格已经变更为142.21元。当年支撑股价爆发式上涨的重要因素是资产重组预期,如今新成立的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对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和中船重工集团的联合重组即将进入收尾阶段,市场对于南北船资产真正意义上实现整合的预期也在不断升温,相似逻辑或将对其股价产生较为正面的影响。 就在3月31日中国船舶发布公告,控股子公司广船国际与全球知名班轮公司签订了总金额约7.5亿美元的重大合同,同时在2020年度业绩说明会中,公司提到受世界航运市场影响,造船市场回暖迹象明显,一季度承接造船订单 31 艘,修船订单 6.58亿元,应用产业订单 13.16 亿元。这一系列积极因素也在公司今年一季度财报中得到体现,船舶制造业是按订单生产模式,公司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数据自去年四季度以来大幅增长,反应出公司在手订单数量大幅增加,下一步业绩释放似乎指日可待。
大道至简,周而复始,从历史数据显示,船舶制造业普遍遵循经济大环境周期规律,距离上一轮行业高景气度已过去了整整13年,同样反应经济大周期运行轨迹的航运业今年以来已先行一步率先回暖,下游的高景气度也终将会传导至上游,相信属于中国船舶的春天应该就在前方不远处。